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關於美

  文學概論談到審美學說中主客觀之爭。文學藝術談的是形式的美,而形式美也是源於人類的美感經驗,也就是直覺。

  當我們說到什麼美什麼不美的時候,當然已經明顯形成主客關係。即使我們看著自己,評斷美不美時,那個“我”同時是主體也是客體。所以美當然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存在於感知者的知覺中。但我想說的是人類集體的美感經驗有沒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客觀存在的。

  最原始的美感經驗應該是歡愉的,生物的本能是趨吉避凶,有利於生存繁衍的必定使人愉悅、感覺美好〈在哲學上就是善〉,反之則否。也就是說能孕育繁衍、充滿生命力的事物即是美好,山海河湖樹木花草,對所有的生物不只人類都是美好。人類看一朵花生命盛開的美,蝴蝶蜜蜂垂涎一朵花食物之美,花卻盡其所能的綻放它情色的美期使自己能久遠的繁殖。而人類的個別記憶加上集體記憶讓人類的美感經驗複雜化。花枯謝了,我們腦海中卻還殘存著它當初美好的形像,花正怒放卻提早感傷它的凋零,於是發展出更精緻細膩迂迴間接的感覺。藝術家能在醜陋破敗中發現美,也是因為他們的感知更豐富敏銳,能在一般人不能覺察之處發現生命曾經艱忍存在的痕跡與力量。那麼生命力可不可以算是客觀存在的美?

  人類文明的進程,人口的倍增,經濟型態的改變,自然疆界的後退……科技與科幻的距離越來越近,讓我們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也越來越糢糊。現代藝術也往更深更潛在幽微的感覺去挖掘,在一切事物的表面之下更接近真實的不真實,讓我們在感覺的真偽之際失去辨識與信心。更在資本家利用傳媒無所不在的操作餵養下,讓現代人的美感經驗已經不知不覺被宰制。那麼雖不能說現代的美是客觀存在,可不可以說現代人對美的味蕾已失去主體性?然而傳媒之強勢滲透無孔不入又幾乎免費,美的主體在我們所有的失去之中根本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