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無情荒地有情天

  去年的奧斯卡選片實在乏善可陳,除了《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跟《第九禁區》〈District 9〉之外都沒有吸引我的片。今年的最佳影片也反映了影藝學院的大眾口味,《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是不錯啦,給個最佳男主角也還ok,畢竟大家都被他臉部肌肉的抽搐搞得緊張兮兮,好似他的演說比宣戰還危機重重。這樣說好了,假使我要收藏,我絕對選《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昨天又重看了一次,還是很讚,應該是去年最好的一部。導演大衛芬奇明顯比他上一部《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高出很多,當然也比《王者之聲》層次豐富。也許有一部分要歸功編劇。《王者之聲》讓我們平民百姓一窺高處不勝寒的孤獨與限制〈他哥哥艾德華就不肯受限,倒是馴服於女人,贏得美名〉,那個「郎中」摒棄階級成見,傾聽他的成長挫折,作他的朋友,鼓舞他。傑佛瑞洛許不卑不亢的表現非常成功。

  連著兩天都在國賓長春影城同一廳看電影,我以前很不喜歡長春戲院,交通不便〈從我這到那〉又老舊,後來國賓接手改成全新小廳演藝術電影就是非好萊塢片,我之前去過一兩次感覺不錯。先看柯恩兄弟的《真實的勇氣》〈True Grit 2010〉,再看《冰封之心》〈Winter's Bone〉,都在只有四排座位的13廳,沒幾個人,我覺得很自在,腳要盤起來都可以,我還帶了坐墊,好像在家一樣。

  好巧這兩片都講少女的成長故事,《真實的勇氣》重拍約翰韋恩的西部片《大地驚雷》〈True Grit 1969〉,柯恩就有辦法把原來的經典拍得氣度恢弘生動又有趣。主角少女麥蒂14歲,卻有著驚人的成熟智慧跟毒舌,加上復仇的堅強意志。《冰封之心》的現代少女芮17歲,身負撐起一家的重擔,面對事情冷靜捍衛追索不放棄,還堅守黑白兩道不成文規則。

  除了少女之外犯罪與執法人員跟著時代而不同,從前的罪犯就是打家劫舍公然殺人比較笨,現在的罪犯集體製毒販毒在隱密處把人做掉;從前的執法人員雖然不見得很正直,但面對歹徒毫無懼色,現在的執法人員比較怕死,柿子挑軟的吃。麥蒂的父親幫了歹徒卻因為兩枚金幣被殺,對殺他的兇手麥蒂誓言復仇,她要用談判技巧對付奸商,也用行動的決心應付她雇用的警方人員,面對她要繩之以法的歹徒也冷靜自持,真是少有的女孩,非常激勵人心。

  芮的父親就是罪犯,但她認為父親盜亦有道,他的行為他自己負責。父親用住宅山林作抵押保釋出獄就不見蹤影,為了保住家宅與住在裡頭的失智母親與弟妹,她必須找到父親,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看多了美式青春校園電影真不相信美國還存在這樣的女孩,雖然貧窮卻堅毅有志氣,也非常激勵人心。影片中還用了些篇幅講鄰居朋友們的友善幫助。

  其實這部電影跟去年的《冰原之心》〈Frozen River〉很像,只是《冰原之心》的主角是中年〈接近老〉的婦人,由今年奧斯卡的最佳女配角梅莉莎李奧飾演,演得非常真實自然緊扣人心,尤其一開頭把那種落魄失意的風霜刻劃在臉上的無奈女人,有一種懸疑一種過去讓人想探究的氛圍很成功。然後為了錢她與一位原住民女孩幹起非法勾當,你會諒解並且替她擔驚受怕。我說相似的地方在於這兩部片都是描寫美國邊荒底層生活的貧窮人家,也點出這些人犯罪的原因,讓我們對好萊塢的夢幻美國有另一層感受。


  偶然間看了一段蓋瑞歐德曼的《流血的羅密歐》〈Romeo Is Bleeding〉,他演的警察正被錢和女人搞得焦頭爛額,難得坐下來跟太太聊天。
  「我們去看真善美音樂劇時你哭了。」
  「我從來不哭。」
  「我們結婚那天你哭了。」
  「娶到妳誰不會哭。」

  《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中,湯姆漢克斯這個符號學家想進教廷的資料庫調查,伊旺麥奎格演的神父代理駕崩的教皇。他說:
  「我有權讓你進去,但我還沒准。...你相信上帝嗎?」
  「............」,拐彎抹角一堆話意思就是不信。
  「你有信仰嗎?」
   猶疑了一下,
  「信仰是恩賜,我到現在還沒接收到。」哇這個回答既誠實又討好。
  「你可以進去了!」

  還有一部講羅斯福總統如何因為小兒麻痺症所帶來的自卑自憐而躲倒一個溫泉區治療,雖然腳沒治好,跟同病患與治療師之間的相處卻治好了他的心病,重回政壇的經過。原來小兒麻痺不是小孩才會患,他到童軍營去作政治秀,跟小孩一塊用水池的水洗臉,幾天後發燒,病就發作了,那時離沙克公布疫苗還要近半個世紀。

  最近看到康德對「善」的標準,天啊其嚴苛無比,看了之後會讓人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卑鄙。他讓我想到老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正義── 一場思辯之旅》〈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是哈佛教授麥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公開哲學課,在Youtube可以找到,某些還有中文翻譯。康德是其中一課,現代人真便利,要什麼樣的知識,上網就可免費取得。我看的是書。

  康德說要評估某一行動的道德價值,就要評估其動機,而非其後果。不僅利己沒有道德價值,所有滿足自我需求、渴望、偏好、胃口之嘗試〈美食家?〉,也都沒有道德價值。只有出於義務動機的行動才具有道德價值。例如童叟無欺,為了童叟無欺而童叟無欺,與為了商譽、廣開財路而童叟無欺,兩者有天大的道德差異。只有固守原則才符合義務動機,才是唯一具有道德價值的動機。把道德建立在利益偏好之上,適足以毀掉道德的尊嚴。這種道德不教人明辨是非,只教人工於算計。所以他反對功利主義,反對少數服從多數,陷少數人的人權於危境。

  關於自由,他把自由定義得更嚴格更苛刻。人在像動物一樣趨樂避苦之時,其行動並非真自由,而是成為食色愛慾之奴隸。凡是受到生理決定或社會制約的行為,都不是真自由。行動要自由,就必須自主,自主就是按照自訂法律,而非按照天性指揮或社會習俗。〈天哪,那麼人有自由嗎?〉

  康德強烈反對說謊,即使兇手出現在你家門口,而你的朋友就躲在你家〈想想「安妮的日記」的安妮〉。這時他還是反對說謊,但可以說有誤導效果的真話,「一小時前我在街頭看到他,在雜貨店裡。」哲學教授還特別舉八竿子打不著的柯林頓偷腥的例子,柯林頓告訴美國人民他和魯文斯基女士並沒有性關係〈後來辯稱是字典上定義的那種〉。在彈劾聽證會上,總統的律師承認總統該受譴責,他的聲明也有誤導跟欺瞞,律師唯一拒絕承認的是總統有說謊。教授認為不厭其煩地泡製出技術上不算謊言的誤導之辭,是在向道德律表達敬重,不管是多麼迂迴的敬重。他結論說柯林頓跟康德之間,竟然有個出人意表的相似之處。看吧,哲學教授也不是那麼一板一眼的。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改編自格雷安葛林的原著,還是葛林一貫想探討的道德難題。一個破產作家應十多年未見的老友之邀來到維也納,時間是戰後的1949年,初來乍到卻得知好友在自家門前車禍身亡,他剛好趕上葬禮。接著一連串人物的出現讓他懷疑是謀殺,過程中他又愛上好友的女友。這部是黑白片,戰後的廢墟、暗巷、街燈、放大拉長的黑影、下水道的鬼影幢幢.....,在在都營造出黑色電影的驚悚懸疑。愛情、友情與正義,在反反覆覆的背叛考量中,美麗的女人永遠是首選,難得本片的美麗女人既不蛇蠍也不賣弄性感,對愛情還很執著,完全不甩他,就足以讓他背叛朋友。所謂第三個人除了指車禍現場一個神秘蒸發的第三者外,我想他也是愛情的第三者吧。


  《無情荒地有琴天》〈Hilary And Jackie〉講天才與普通人的人生。兩姊妹希拉蕊與賈桂琳從小感情非常融洽,因為不同的選擇以至於有不同的際遇。也不能說誰對誰錯,在轉折處就帶出不同的應對。

  姊妹倆從小在媽媽的引領下先是姊姊的長笛光芒畢露,妹妹想要趕上跟她一塊參加演奏,於是全心投入她的大提琴。在一次比賽中兩姊妹一起贏得冠軍,姐姐因為是常勝軍,眾人的焦點於是落到妹妹身上,被冷落的姊姊漸漸失去信心與興趣,反倒妹妹日益精進,被譽為天才。

  長大後天才走上常年在異地巡迴演出的生活,她說我才表演了一場就被定下兩年的約。姊姊戀愛結婚,妹妹試圖阻止沒有成功。天才因為專注某樣事物,所以對人情世故的認知非常欠缺,加上眾人的吹捧,可以予取予求。故事分兩段說,姊姊的遭遇與妹妹的遭遇,聚少離多的生活偶然有交集,卻是妹妹提出要分享姊夫。天才的跋扈與普通人慣常的退讓,讓天才為所欲為。但天才的病情漸漸顯露,多發性硬化症讓她在這個世界傲人的也是存在唯一的意義頓時失去憑藉,從雲端摔落谷底的痛比病痛還痛。也許普通人沒有大起大落的平凡是細水長流的另一番滋味吧。有一幕在妹妹病重時姊姊來探望,經過瑪歌芳婷杯晃交錯的宴客〈舞蹈家瑪歌芳婷邀她去家中養病〉,走進她正與病魔拉扯的偌大房間,真是人間地獄的寫實。42歲含恨而終〈1945─1987〉。

  這是根據希拉蕊與弟弟皮爾斯撰寫的同名傳記改編,所以是一種觀點,像在描寫妹妹時,她的坐姿常常就是演奏時的姿態,我行我素不管旁人的任性,也許就是這種熱情貫注的音樂才能發光發熱感動世人,賈桂琳‧杜普蕾的艾爾加協奏曲至今不作第二人想。這也是貫穿全片的配樂,起落之間非常震撼動人。

  【後記】Rebecca Cheng回應:關於《無情荒地有琴天》〈Hilary And Jackie〉,1999年,希拉蕊的女兒Clare Finzi 公開批評她母親的故事,對事件有不同的說法。她說,她的父親是一個通姦頻繁的男人,勾引了當時感情脆弱、有迫切需要的姨媽(賈桂琳),以滿足他自己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