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

《名媛教育》

  最近看了兩部古裝片非常好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以一幅1665年荷蘭畫家維梅爾的畫作為主角,引申出一部虛構當時情境詮釋這幅畫的小說,再改拍成電影。《名媛教育》〈An Education〉背景是1961年的倫敦,以現在校園電影的穿著與作風來看可以算是古代了,例如當時校長的話中認為處女是身上最棒的部分,而現在卻認為是累贅,有機會就要擺脫的東西。這兩部電影其實沒甚麼交集,惟一共同點是少女對成熟有成就的男人懷著一種戀慕情愫。而天真對世界充滿憧憬的少女也是歷練世故的男人的夢想,這個夢幻組合其實暗藏著致命的吸引力,尤其是純真美麗又擁有大筆財富的少女更是步步驚險。亨利詹姆斯的小說《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a Lady〉,就是描寫這種悲劇。當然那是女權尚未伸張的時代,財富對男人有百利無一害,對女人找尋“真愛”卻是障礙。以現代人擇偶的條件,財富對男人女人都是加很多分的。

  我喜歡英國電影中道德的複雜性,不像好萊塢電影的善惡對立讓人不耐。「道德」一辭在歷史上有著最奇怪的發展,羅馬帝國時代是指男人的丈夫氣概〈凱撒《高盧戰記》:毅力和武勇〉,到了維多利亞時代竟是指女人的貞潔。尼采首先探究道德本源,整個的傳統道德,他認為,沒有把握到心理事實,所以很危險的虛偽而一面倒。揭開面具背後的人心是無法正視的虛無,要麼無知要麼邪惡,尼采誠實的代價是瘋了。

  《名媛教育》聽說女主角超齡演16歲少女,但她有點嬰兒肥的臉也純純的說得過去。這部電影真是懷舊啊,裡頭談到卡謬的《異鄉人》、存在主義、《簡愛》男主角羅徹斯特、C.S.路易斯的《獅子、女巫與衣櫥》、拉威爾的演奏〈波麗露〉、留聲機.......等等,都是那個年代的標的。

  唸女校高中的女主角美麗聰明是老師的愛將,她的目標是進入牛津念英文,只是她對這樣的生活與目標充滿疑惑。她父親認為她學大提琴,唸書唸到流汗、參加樂團都是替未來鋪路的手段,而當時女人唸書的出路好像只有枯燥無味的教書。所以當她在一個下雨天邂逅了一位開限量車款的男人,她更迷惑了。這個男人出手闊氣有手腕,連她父母都擺平。他帶她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音樂會、富麗堂皇的餐廳、巴黎假期......,目不暇給,假使這個男人許她一個理想的未來生活,她為什麼還要辛苦讀書?

  在認識之後接下來令人暈眩的交往中,她也發現了他頗富爭議的賺錢方式。例如所謂「生機」,就是利用老女人的種族歧視,他安排黑人住進公寓,老女人會搬出來,他就可以廉價買到公寓。親眼看他與朋友在待售的房屋偷竊,她生氣決定離去時又被他的“解放”說服,不想回到百般無聊的生活可能是最大原因。她說行動即角色,若甚麼也不作就甚麼角色也不是了。所以最後她去指責他的朋友沒有對她說實話,他朋友馬上回說,妳看見我們偷史畢德的地圖也沒說話。當她說自己年輕無知,怪罪父母也被騙,父親婉言點醒她,她也配合男人騙了父母親那本路易斯的簽名書。頓時她醒悟到自己才是該替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她去找了對她期許甚深的老師,幫她重拾書本。

  電影中總是會有對照組,就像張愛玲說的蔥綠配桃紅,一種參差的對照。這一場震撼教育中也有,男人事業夥伴的女友,美麗但不讀書甚至輕視讀書,時常說一些“笑話”來凸顯女主角的聰明有品味。她說呢每次聽古典音樂會就好像參加自己的葬禮,她驚訝牛津的女大學生完全不注重外表,她認為雜誌教人更多事情。總之讀書無用啦,女主角竟也漸漸有些認同了。另外樂團的男孩是男人的對照組,兩相比較馬上就出局了。

  至於那個男人,除了最後被拆穿的謊言,似乎也像個紳士般地追求她。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在《恐懼與顫怖》這本書中對人魚誘惑少女的傳說作了很精準的思辨。『人魚是一個清醒的誘惑者,傳說中的少女沒有一點錯處,這是胡說瞎扯,在一件誘惑的事例中女孩沒有絲毫可責備之處乃是對女性的一種侮辱。事實上少女是個渴望“有趣事物”的女人,因而去設想所謂教養可以保護女孩子乃是最愚蠢不過的事。......人魚以他惡靈的精明,可以從她誘導出某種特殊的東西,並且在他的方式中可能具有「善」的意向』。歌德在《浮士德》中也有類似的情節描述。我不想為這個男人辯護,但畢竟如他所說生活中那些美好與浪漫,是用甚麼作為代價。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則是一場美的饗宴,少女青春宛如花朵的美,與畫家之間默默的情愫,在畫室中流連的時光,光影間的流動,一幅傳世的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