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愛情的盡頭》,帝國的盡頭《萬曆十五年》

  終於看完《愛情的盡頭》〈The End of The Affair〉,過年流感躺床上不想看花腦筋的書,就拿這本擱了很久的小說看。其實不管電影或小說,描寫愛情是最無聊的,儘管當事人百味雜陳。

  前些日子看了濟慈的愛情故事,珍康萍導演,《璀璨情詩》〈Bright Star〉,除了詩很無聊〈翻成中文更無聊〉,兩人之間的互動也無聊到死,濟慈25歲就死了,不然還要無聊更久。至此我完全放棄「詩」的電影,也是之前的《HOWL》,艾倫金斯堡被控猥褻遭禁的一首詩,法庭上正反兩派激辯後,最終維護了創作的自由。至於詩的部分除了念白還以動畫呈現,我完全無法領略。

  珍康萍早先的《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簡單卻非常好看,可見愛情一定要不倫或是百般阻隔如《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戲才能緊繃。

  《愛情的盡頭》也是描寫妻子的外遇。看似描寫情人幫丈夫找徵信社的荒謬情節,實際上卻在探討嚴肅的信仰。看來宗教信仰一直困擾著作者。就像唐諾的一篇導讀中提到格雷安‧葛林在《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中有兩句對話,『你不覺得沒有上帝,一切都會沒有意義嗎?』『正好相反,我常覺得有了祂,所有一切才變得毫無意義。』,就是這句話,有上帝的人把希望寄望在死後的天國,就算真的有天國好了,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馬助夫兄弟》中借伊凡之口說的,『假使世間一切苦難只為取得那張天國的門票,那我會把門票退還,因為那完全不對等』。女主角為了一個對天主的承諾,讓所有人包括自己在塵世受苦,所以男主角說這是一個記述妒恨〈天主〉遠甚於情愛的故事。最後他禱告「主啊!永遠別再打擾我了吧。」,我覺得他是認真的。

  1991年格雷安‧葛林〈1904-1991〉引用英國詩人羅伯特‧布朗寧的詩句作為墓誌銘,我覺得也是他小說中主人翁的處境。『我愛看的是:事物危險的邊緣。誠實的小偷,軟心腸的刺客,疑懼天道的無神論者。』

  葛林還滿能說故事的,一段情事,從情人、妻子、偵探、丈夫的角度去看,之外天主還加入攪局。另有一位疑似情人的反神論者。最後一章比較無趣,也許為了彌補女主角的犧牲,他努力描繪「神蹟」,反正就是講故事,只反映了他自身對信仰的心虛。電影其實把人物和一小部分情節做了更動,但主軸仍在,就像《布拉格的春天》,改編得較簡潔,但不失原意。倫敦的陰沉、雨霧、暗夜在小說中也嗅得出來,若要說電影比原著差的地方,我會說那個年代的服裝髮式真是保守到令人不耐的地步,整個影響到電影的觀感,小說就隱藏了這部分。

  趁這幾天暖和有陽光,我就從家裡走到台大,有時候我會在家磨蹭到太陽西斜,也還是要走走,免得霉掉。我大約估計啦,去掉太冷、太熱跟下雨,一年當中能走的日子只有一個月吧。到台大誠品逛逛看有甚麼書,我最近又對看書恢復興趣。有些書你翻開看兩行就會喜歡,有些名氣很大可就是不想看。

  前一陣看的《萬曆十五年》,起先覺得嘮嘮叨叨,鉅細靡遺,只差沒寫皇帝吃甚麼拉甚麼。後來越看越有意思,從開頭說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到最後一段的呼應,『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人身敗,有的人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這就是儒家治國的下場,整個帝國不用技術和經濟的力量來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今天仍然有人相信道德治國!〉,結果只能事與願違。海瑞在判決財產疑案時所持的「與其屈兄,寧屈其弟」等等標準,堅持維繫倫理綱常的前提,現在看來很荒謬,當時他可是正義的化身。官僚們對「四書」的原則有的人僅僅視為具文,拿來做職業上的口頭禪;有的人卻一絲不苟,身體力行;另外有些人徬徨於上述兩者之間。但不管如何,他們都失敗了,就如同書中結語,在個人或大明帝國都是無分善惡,沒差啦。

  作者分幾個篇章講皇帝、首輔、文官、武官,他們自己與互相之間的關係。吳思的《潛規則》就指出黃仁宇講了這麼多這麼詳細,唯獨缺了最關鍵的官吏集團與農民集團之間的關係。中國歷史朝代更迭像個迴圈,當戰亂止息,沒有大的天災,民兵可以回家耕種,官僚集團尚未膨脹,就是太平歲月。可是當官僚體系大到底層的農民養不起的時候,所謂十羊九牧,將羊吃到絕種,食肉動物也隨之絕種,帝國也就亡了。我覺得《萬曆十五年》跟《潛規則》一起看還滿有趣。

  關於閱讀,「個人意見」說得好,『幾乎沒人提到閱讀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總是它可以訓練你什麼,增加你什麼的,一切好像都要加上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才可以,其實閱讀不閱讀,就是看你高興罷了,我覺得閱讀很有趣,那是我閱讀的理由,如果有人無法體會閱讀之樂,寧願做別的事,那也不值得旁人替他憂心,就像我不會因為有人無法理解買鞋之樂而感到憂心一樣』。我覺得關於生命也是,太多人想賦予意義或目的,我們的存在或不存在不過是偶然跟機率罷了。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前世今生

  既然電影可以亂無章法還受到知名影評人跟大師們一致讚頌──《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那麼文字當然也可以〈當然可以,又不是要取悅別人〉。我承認看完波米叔叔很生氣,加上一個有眼無珠的登徒子趁黑騷擾老太婆,真是有氣沒處發。我們看電影當然是根據經驗感覺〈大多是歐美電影的說故事方式與直覺〉,電影理論技法我們不懂也不管,我們只是從影像邏輯中找出故事甚至意義或單純好看。我們帶著期待進入電影院,就像等著掀開一個密封的禮物盒,有時期待會落空,但頂多失望而已。這部加持了那麼多光環,期待當然更高,但它的隨心所欲、無聊、毫無邏輯、想說甚麼就說甚麼、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還一本正經。我想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嚴肅。我一直想走又想一探究竟,結果就是無言了。

  下面這些文字雖然寫的時候思緒清楚,但放在一塊就像一個失去條理的腦。又怎樣呢我只是在儲存我生活的切片而己。

  為什麼生可以無痛〈無痛分娩〉,死卻不能「安樂」?

  柏蘭芝在一篇寫左小祖咒的文章裡說『我們這輩三十歳後段的,該平庸的已經平庸的一帆風順了,該腐化的已經腐化的心安理得了,該發瘋的也已經懂得按時吃藥了。』適用所有人。

  「阿滋海默症能造成狂喜,疼痛造成憂鬱,缺乏維他命B12造成內疚。」──《豪斯醫生》〈House,M.D.〉影集。其實人的身心狀態,都是身體中的化學成分造成的,青春期的荷爾蒙最明顯。

         * * * * * * * * *

  《騙行無阻》〈The Brothers Bloom〉在辯證騙子的人生、愛情的虛實。兄弟倆從小就在寄養家庭不斷遊走,不斷闖禍,直到有一回他們找到其中的意義。哥哥編寫故事,弟弟作角色扮演,在扮演他人時行騙就不是騙了,讓弟弟可以自在地進行。直到一個富有美麗又奇怪的肥羊出現,她的怪異讓弟弟懷疑她是哥哥安排的角色。他愛上了她。弟弟想回歸真實自我,但哥哥勸他做完這一票。角色是假的,感情是真的。對被騙的怪異女子來說,感情是真的,愛的對象是假的,也就是虛幻的。所以說愛情是瞎的。至於人生,儘管他們不斷地變換角色,卻不影響生命的真實或虛幻,因為,這就是生命的本質。考夫曼的劇場理論:人生就是不斷變換舞台的表演。他們只是功能目的更明確地去執行罷了。就像電影中的動物明星或動物表演,牠們並不知道自己在演戲或表演,那就是牠們的生活牠們的人生。

  騙徒的師父說了一段話:「像我們這樣的人,眨個眼就知道一切都是假。就像彼得走過水面,或是卡通人物衝出懸崖,如果帶著懷疑往下看,你就會摔下去。那是我們生活的代價,我們羽翼上的蠟」。

         * * * * * * * * *

  看了《香奈兒》,無聊死了簡直浪費膠卷,她不是很精彩的嗎?能說出「抄襲是最真誠的讚美」的人應該不是那麼平板無趣的吧。就有人能把精彩的人生拍得很無聊,也有人能把無聊的生活拍得很有意思如賈木許。另一部《爆料大師》〈The Informant〉很有趣,對白特多,還好我沒在戲院看,字幕一定來不及看。史蒂芬索德柏導演,裡面講到的大企業跟玉米有點關連,講到玉米跟伊利諾也有地緣關係。索德柏講故事切換超快,節奏緊張,還玩了一些畫面說話分離的意識流。起先一直以為是小蝦米扳倒大企業的正義片,因為《永不妥協》《瞞天過海3》到《切格瓦拉》都有類似這樣的議題,到最後才發現哈哈不是差遠了。他是跟影迷玩捉迷藏,惡作劇吧。

  裡面一段話很有趣:「北極熊覓食時,會蹲伏在冰洞口,等待海豹探出頭,牠們用手掌遮住鼻子,便融入背景,因為牠們鼻子是黑的。鼻子以外牠們很難被發現。問題是?牠們怎麼知道自己鼻子是黑的,因為看到其他的北極熊,還是看見自己水中倒影心想:‧‧‧嘿嘿只差鼻子我就隱形了。這個想法對北極熊可能複雜了點。」

         * * * * * * * * *

  過年重看了馬丁史柯西斯的《賭國風雲》〈Casino 1995〉,勞勃狄尼洛跟莎朗史東主演。賭城、黑幫加愛情,重看還是很好看。這樣把黑幫如何洗錢,賭客如何作弊,賭場如何穩抄勝算,如何懲罰作弊的人,如何跟政府官員勾結,如何擺脫層層釘哨,鉅細靡遺一一披露,應該真的是真人真事改編。當然主要還是描寫美麗笨女人愛上廢男,然後這個精明、從未失算的賭城經理又愛上笨女人。夾雜與殺人不眨眼的兒時好友之間的一本胡塗帳。精彩、血腥、八卦盡在其中。馬丁真的很會拍這類型的片。

         * * * * * * * * *

  雖然加裝了MOD,但還是沒有一台可看的節目。不小心轉到Discovery正播出“馬文追企鵝”,我第一回看這節目,覺得不錯就看下去。馬文應該是替英國電視作這個企鵝生態報導。

  影像的力量其實超大。小企鵝的父母生下小企鵝後會離開大約兩個禮拜去覓食,牠們的肚子就是冰箱。回來到海岸邊就用聲音呼喚自己的子女,牠們只肯餵養自己的小孩,甚至還會啄斥別家小孩。我不知道牠們怎麼辨識,怎麼看都一個樣。鏡頭前有闔家團圓的歡樂畫面,然後鏡頭切到一群沉默的沒人認領的瘦小企鵝,蠟蠟黃的毛色,目光呆滯,垂頭喪氣,動也不動地被圈在喧鬧之中。報導說牠們的父母可能被海豹吃掉了。其中有一隻特別小頭特別低,那個畫面叫我難受好久,讓我想起北一女的那隻阿基米德。牠們應該都餓很久了,也等很久了。

  我在想據說人類的演化中直立是一個突破,那麼企鵝的直立視野並沒有開拓牠們的腦,否則怎麼會任憑小企鵝們餓死呢?想想哪天被海豹吃掉的也許就是自己,那自己的骨肉下場就是如此。所以我一直相信助人就是自私的最大化。

  馬文後來又去拜訪一對企鵝夫婦,牠們是那一帶長得最大的。牠們會趁鄰居不在的時候偷築巢的草,鄰居回來還會裝無辜,真好笑。馬文路見不平,去拔了一些草送給鄰居,他說他不想破壞生態,但是這樣作不影響的啦。

         * * * * * * * * *

  剛剛HBO播強尼戴普演的《頭號公敵》〈Public Enemies〉,電影本來就不是史實,它主要是導演或編劇的觀點。尤其結尾這個大盜公然進入芝加哥警局,還是狄林傑專案小組的辦公室,他不慌不忙地瀏覽牆上自己的檔案,宛如回顧自己的豐功偉業也憑弔一些死難的夥友,還問圍成一堆在聽球賽的警員比數多少,實在太誇張了,是在羞辱警局嗎。他最後看的那場電影也有意思,影片中的克拉克蓋博跟螢幕下的他都留了小鬍子,根本一個模子,結尾的台詞是「生得痛快也死得痛快」。他走出電影院後,一個很酷面無表情的警員槍殺了他,俯身聽了他的遺言,之後去監獄找狄的女人比莉,告訴她:「他說轉告比莉,再見了!黑鳥」。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說完就走,但對照比莉的反應就有所謂的劇力了。你知道嗎這部片中的警員頭子就是克里斯汀貝爾,他現在都演一些陽剛的角色,可是多年前那部同志電影《絲絨金礦》〈Velvet Goldmine〉,他在片中塗脂抹粉穿高跟鞋,讓我大大吃了一驚,但那樣子也很ok,反而現在的樣子有點弱。

         * * * * * * * * * 

  最近天氣涼了,我雖然也想多出門走路,但身體還是不適,所以在家看電視比較多。從電影台看電影就是隨機,常常無法完整看。前幾天看了一片《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後半,算是溫馨感人吧,雖然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也還蠻好看。中間有一段是12歲男孩大衛流浪到瑞士邊境,遇見一位正在寫生的阿嬤。阿嬤邀他回瑞士的家,途中經過入境關哨,他緊張了。阿嬤看出他有隱情,說沒關係的。穿制服的人要他的證件,阿嬤說他是我孫子,早上匆忙忘了帶,那人不放行。阿嬤說他只想進入貴國一下下,推翻政權就馬上走。那人想想似乎也沒那麼嚴重,說,等你掌權別忘了給我們加薪。於是輕鬆過關。


  另一部以動物園為背景,台譯《偷雞摸狗》,英文片名《Fiercees Creatur》比較切題。潔美李寇帝斯,凱文克萊,約翰克里斯主演,前兩位我認識,約翰克里斯是熟面孔但不認識,他也是本片編劇,想來應該也是多才多藝,礙於長相沒大紅過。他算是冷面笑匠吧,這部片很好笑,諷刺也很能娛樂人。凱文克萊一人分飾兩角,演跨國企業的老闆跟兒子,父親很鄙視這個兒子。兒子跟老爸要錢,老爸說憑甚麼,兒子說你毀了我的童年,老爸說怎麼可能,我根本不在家。女主角愛上約翰克里斯,凱文克萊尖聲驚叫他穿這樣〈很聳〉妳還.......,她回說衣服可以脫掉。還有諷刺中國的,這是1997年的老片,這樣的諷刺現在還合時,可見........。老爸的企業之一拿到中國的死刑全球轉播權,還保證一星期處死5個〈馬政府正快馬加鞭趕上〉。為了行銷兒子在園內擺了一隻機器熊貓,全體員工嘩然,他大叫難道要我帶遊客去非洲,員工說是中國,他又大喊這是比利時製造的,我才不要中國的爛貨。

         * * * * * * * * *

  在max看了《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可以理解為什麼台片要這樣譯,當時正在建鐵路的西部,真的是黃沙滾滾。亨利方達、查理士布朗遜、克勞黛卡蒂娜主演,這幾位都是當年的一線紅星。導演是義大利的沙吉奧‧里昂,配樂是顏尼歐‧莫利克奈。《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導演配樂也是相同組合。

  這部西部片應該是空前絕後了,我沒看過西部片用那麼多的內心描寫,動不動就用臉部3/4〈下巴以上頭髮以下〉的大特寫,捕捉臉部細微表情跟眼神〈男主角從頭到尾包括他所有的電影都只有一號表情,和臉部的橘皮組織〉。還有非常動人的文藝腔女高音配樂,原本應該不搭,可是這部片的節奏緩慢,風塵僕僕、粗曠、從不洗澡的男主角會吹口琴〈也是這部片的關鍵主題〉,不斷出現很感性的慢動作回憶畫面,不知怎麼就把悲情跟沙塵融合了。美艷的女主角是一定要洗澡的,除了清潔還有別的很重大的作用。對白很實在,例如最後那個逃犯拖了很久臨死跟他說,當你大限來到那天,最好禱告開槍的是高手。總之這部片有轉折的劇情,精彩的對白,動人的音樂,還有一望無際的大西部,當然還有殘酷血腥,真的很好看,但你要能夠適應這種緩慢的節奏,聞天祥說現在的學生看老片都希望能快轉,尤其《2001年太空漫遊》。這部2小時45分的是完整版。

         * * * * * * * * *

  自從吃完東西要馬上刷牙後,我就沒有出門的動力了,連帶生活也沒勁。吃東西只是為了明天出來時順暢。頂多在家看看波登的美食節目,吞吞口水,或看他寫他如何追逐完美的一餐。那天他帶到威尼斯,食物非常撩人,看他吃東西反倒有點痛苦,只有在喝酒時透露出滿足。他本身就讓我有那種滄桑感,「你無須訝異、更無須歡喜」,世事就是如此。他超討厭甜食,對一個大廚來講,作甜點是制式的,不像料理那麼隨興,這裡那裏加點甚麼,即興又創意。他不停地對著鏡頭說這甜點是為你們吃的,他也說甜甜圈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也許吃遍天下身材沒走樣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嗎?他講威尼斯就像講他自己的心境:「整日在此憑窗遠眺是虛擲人生,但百無聊賴的人生虛擲又何妨?」。遊客如潮,世人的無盡關注,也無法阻擋古城的傾圮,繁華如煙,轉瞬間走入歷史。其實自從我料到的,這個城市的下水道系統,它就建在水上,應該沒有這系統吧,也就是他們的糞水是直接排到建築物之間的水道裡,然後跟大海攪和稀釋掉。對事實的理解讓我失去對這個城市的浪漫想像。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切‧格瓦拉

  看了《切:28歲的革命》〈Che:The Argentine〉與《切:39歲的告別信》〈Che:Guerrilla〉。

  我想切是個熱愛生命熱愛人類的英雄。他說革命出自於強烈的愛,他也說他的信仰是人,革命始於被壓迫。我相信,冷漠絕對無法引發行動。這部由史蒂芬索德柏導演的二部曲,比我預期的好看很多,一點也不沉悶。

  首部講他跟卡斯楚合作的古巴革命,他告訴來談條件的軍方,這是革命不是游擊戰,死亡或投降只能選一。他是醫生,一面在山區行軍一面也看病包括農民,要命的他自己患有嚴重的哮喘。其實當時普遍的病是營養不良與勞累,所以當他診斷婦人要多吃肉多休息後,小女孩告訴媽媽那個人是騙子,他跟每個人說同樣的話。

  餐風露宿的戰線中穿插黑白的新聞影片,成功奪取政權後,在美國的一次受訪與他著迷彩軍服參加的聯合國會議,他說「無祖國,毋寧死」,我想他說的祖國應該是整個拉美。他是馬克思的信徒,他的理想是帶領整個拉美對抗強勢的美國資本主義。電影一開始就用一堆數字講古巴當時的人民生活狀況,例如失業率、貿易逆差、文盲、嬰兒死亡率等,帶出古巴就是美國資本主義的推手。「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生活在無形的牢籠中。比如他們相信白手起家的神話,但他們不明白的是,屬於多數人的機會,是由超越個人支配的強大力量決定」。所以他要用強大力量進行國家改革。在山區漫長的作戰、訓練、招募新成員、維持軍紀、拉攏百姓,他不再是T恤上的Icon,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時勢造英雄,在人民普遍支持下,革命軍勢如破竹。一位女大學生的加入,成了他的左右手,後來成了他第二任妻子。

  玻利維亞似乎是不祥之地,《虎豹小霸王》那兩個大盜就命喪此地,切這個英雄也在此結束生命。革命的動機也許出於對人類的熱情,革命的成功卻必需附帶很多條件。政府的腐敗,人民的支持,理念的宣揚,信念一致,士氣與武裝的充備,等等。顯然,古巴的成功條件並未帶到玻利維亞,不過「此地的失敗也許能讓人民覺醒」,他仍懷抱希望。他的影響力的確仍在拉美甚至全世界發酵。

  第二部一開始他就從工業局長的位置消失,並寫了一封告別信給卡斯楚。也許叢林才是他施展理念的地方。但一開始就不順利,當地的共黨組織與他漸行漸遠,他仍獨力撐下去。但國家圍捕的勢力越來越眾,並滲透到農民,他一步一步走向困獸之鬥,終至被捕槍殺。鏡頭回到開始的船上,這一船七、八十人正航向古巴,卻只十二人存活,展開革命的志業。也許他的理想沒有完全實現,但他努力過,他活過,所以死亡算得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