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瘋狂的心

《幻世浮生》果然好看,起先我以為是女主角蜜卓皮爾斯勵志成功的故事,看完才明白為什麼叫「幻世」,《Mildred Pierce》1945年好萊塢拍過,台灣片名叫《慾海情魔》,女主角瓊‧克勞馥還得了奧斯卡影后。我不知道《慾海情魔》的重點是甚麼,但《幻世浮生》比較生活化,也帶出階級差異下的悲劇,階級不僅指經濟,還有文化的。也許很多作母親的看後會很寒心,但是我常覺得女人尤其是母親,用犧牲委屈來討好或控制子女並非美德,要給自己與兒女適度的空間,自己的成長與兒女的成長是同等重要的事。

  《瘋狂的心》〈Crazy Heart〉是《真實的勇氣》〈True Grit [2010]〉傑夫布里吉主演,同樣是過氣、酗酒、頹廢的老男人,這回演鄉村歌手,裡頭一句歌詞很能描寫他的狀況,「墜下時最初會覺得像飛翔」。鄉村音樂是很容易引起共鳴的一種曲風,節奏明快,也能唱出滄桑的感覺,特別是嗓音有點破唱起來更夠味。當演員可不簡單,除了演甚麼像甚麼,還要多才多藝,片中很多動聽的曲子,都是親自演唱。

  柯林法洛在片中演與他有嫌隙的年輕徒弟,師父在樂壇萎靡不振時徒弟當紅。有一場戲是他為了錢不得不接受在徒弟的演唱會上作開場,但這位徒弟也不是沒情義的人,他開唱之間意外跑出來跟他合唱為他伴奏。這場戲中紮馬尾、帶耳環的柯林法洛真把我給迷倒了,在大肚腩的傑夫布里吉旁邊,單單他平整的小腹就讓我想尖叫。雖然在《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中我就很喜歡他,但徹底為他瘋狂卻在這短短幾分鐘裡。我討厭老,所以即使是這種年輕的假象也讓我很興奮。以後所有他的電影即使爛片我都要跑去看了,有一次看見有人用「愛爾蘭種馬」形容他的花心,我想他給我的感覺是純真+性魅力,怪了,這不是形容瑪麗蓮夢露的詞兒嗎?

  除了友情,讓他重新振作的當然是愛情了〈僅剩的一點熱情/他說的〉。瑪姬葛倫霍演一個單親媽媽、記者,因為訪問他結下一段情緣,個性迥異的兩人想也知道會有甚麼結果,就是沒有結果。因為她而讓他痛下決心戒酒,因為失去而寄情於作曲,再創事業榮景,雖然老套,但最終戲中他寫、柯林法洛演唱的那首《The Weary Kind》〈Ryan Bingham作曲〉非常耐聽有味,得了一堆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傑夫布里吉也因本片獲2009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

  說到酒,在《逍遙騎士》〈Easy Rider〉中,傑克尼柯遜演一個酗酒的律師,當騎士邀他一塊哈草時,他竟然很驚訝說,酒已經讓我惹太多麻煩了,我不想再染上另一種癮。所以成癮並非反毒的藉口,想當年我們的政府還壟斷菸酒的買賣大賺人民的錢哩!才說找不到《逍遙騎士》,那天颱風天涼些出去走,就在台大誠品買到而且是藍光碟,太讚了!看這部片時我心想伊旺麥奎格跟查裡的機車冒險,應該是這部電影啟發的點子吧。這部沒甚麼劇情的片為什麼成為經典?可能因為它是公路電影的里程碑,還有對容不下異己的批判,拆穿當時號稱自由卻保守至極的美國人的虛假心態。

  他們買賣古柯鹼轉手間賺了一筆錢,把錢捲好用小管密封藏進機車油箱就上路了,假如說有個目的地的話就是紐奧良的狂歡節。一路上他們被人們的眼光追殺,只因為他們的長髮、服裝跟酷炫的重機車。對他們友善的是牧場、農家、嬉皮公社與妓女。傑克尼柯遜中途加入,他說了一段很精闢的話,問題不在你的頭髮,而是它代表的自由,嘴上說的自由跟行動的自由是兩回事,你們冒犯了他們心裡想作而不敢作的事。意思大概如此啦。總之一部低成本的公路電影,卻開啟了電影的新紀元。

  《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Dragon Tattoo [2009]〉三部曲瑞典版已經全部揭曉了〈大衛芬奇也拍這個故事,男主角是007的丹尼爾克雷格〉,懸疑緊張還滿緊湊好看,女主角塑造了她獨特的風格。其實除了裡頭撲朔迷離的身世與陰謀,說穿了就是用科技復仇的故事,女孩善用新科技作為工具,加上一位駭客好友,男主角適時的援手,讓這個有菱有角〈不只個性,她也長這樣〉、率性、對世界充滿戒心的女孩終於能夠鬆懈地泡澡了。

  前幾天電視上播從前看過的《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因為有廣告所以也看得斷斷續續,柯林法洛的角色比湯姆克魯斯有意思也帥多了〈當然我有偏見〉,他演司法部派來評估這個部門的辦案過程有沒有瑕疵。這部電影取材自菲利普狄克的小說,電影把動作場面與炫目的未來科技掩蓋了它的哲學思辯。這回我才注意到柯林法洛跟湯姆克魯斯一開始交鋒的辯論,柯問你們聲稱的罪他們還未犯怎麼能構成犯罪,湯說我們根據的是必然性,順手拿一顆球放進溝槽裡,在落地前柯也及時接住。湯說你接住因為知道它一定會落地。他們到預視先知池旁,湯說她們的預視從未出錯,你到底要找甚麼?柯說是瑕疵,神沒有權力,有權力的是祭司,他們甚至假造神諭,瑕疵一定在人,這是不變的真理。所以一開始就預告了權力使人腐化。權力也是春藥,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卻讓多少人趨之若鶩,更何況一旦權力在手怎捨得放棄,所以《關鍵報告》中先知部門的最高掌權者,如此這般......,也就完全合理。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兩部澳洲電影

  我有天跟朋友討論我為什麼不喜歡連續劇,後來我想到答案,連續劇說得太白,沒有想像的空間。

  Ching Hui推薦的《生存法則》〈Animal Kingdom〉,我馬上跑去看,在長春影城的小廳,好像進了冰庫,出來解凍覺得好溫暖,只可惜不多久就汗流浹背。〈冷凍庫的肉排解凍也是這副德性〉

  忘了在哪部電影看見的〈記得才怪〉,「警察就跟警車一樣,一半黑一半白」。

  電影一開頭就很酷,17歲的小傑,媽媽吸食海洛因過量死在他身旁沙發上,他眼睛盯著電視,救護人員來他還是不放下電視,讓人感覺卡謬描寫的存在主義式無感。這種無感一直延續,他打電話給外婆,說他不知道怎麼處理,說了好幾次不知所措。原來媽媽娘家是黑幫家族,幾個舅舅都做非法生意,外婆就是幫主,媽媽與他們切斷連繫,現在媽媽死了,他不得不投靠他們。

  有黑道就有警察,他在一次舅舅們對警察的報復行動中涉入。蓋皮爾斯留起鬍子演警察,我覺得啦,並不是每個人留鬍子都好看〈不是絡腮鬍〉,應該是說大部分都不好看,可能只有克拉克蓋博的鬍子是加分的,連帥哥強尼戴普在《色遇》〈The Tourist〉中的鬍子造型都失去他原有的魅力〈《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例外〉,對白無趣,整部電影難看得要命,裘莉也成了人偶。感覺就是把好萊塢的俊男美女排列組合硬湊的電影。還有有些人老了都還保持年輕時的輪廓,或說「原味」,史恩康納萊就是,喬治克隆尼也算是〈也許他還不夠老〉。蓋皮爾斯在《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中清新的「小聰明」〈藍色小精靈中〉造型,在本片中雖也是正面形象,卻原味盡失。一部電影好不好看,明星魅力非常要緊。我最近看了喬治克隆尼的《型男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跟《完美狙擊》〈The American〉,那種跟人群保持疏離關係甚至完全孤獨的異國殺手,好像非要找他演,但聽說在片廠他卻是最愛搞笑合群的人。

  話說這個小傑,忘了說這是澳洲電影,他因為涉世未深,警察認為可以感化他成為證人。直到他的女友死在舅舅手中,他的無感才消失,在女友家中涕泗縱橫一幕真是驚人!於是他選擇加入警察的保護證人舉發舅舅入獄,但別忘了外婆跟警察是互通聲息的,她說動警察去殺他,他逃掉了。這時他明白保護自己只能靠自己。我覺得這部電影好看的地方就在它沒有為所謂正義塗脂抹粉,這夥人報復來報復去不叫正義,親情不能信任,執法人員是合法的黑道,他只是要在沒有法則的叢林中闢一條生路,展現力量找個立足點。


  《危險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是澳洲導演彼得威爾早年的電影〈記得《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梅爾吉勃遜與雪歌妮薇佛主演,其中一位靈魂人物侏儒攝影師〈他的角色就像在戲中操作皮影人物的手〉由矮個兒的女演員琳達杭特飾演,表現非常突出!一點都看不出他是女人。

  蓋〈梅爾吉勃遜飾演〉是一位從澳洲外派雅加達的記者,此時的印尼在政治上正處於動亂,他的前任老早遁走,幸好在中澳混血的老鳥比利〈琳達杭特飾演〉引領下獨家採訪了共黨領袖,兩人成為最佳拍檔,也發展出一段友誼。對印尼當時的貧窮混亂,比利引用了托爾斯泰的話,托爾斯泰對貧窮混亂深惡痛絕,「我們能怎麼辦?」即使他跑到貧民窟去散財。看起來導演以一個白人的眼光看第三世界的貧窮,他很節制地不想用煽情鏡頭來消費它,但還是不免不時地關懷。影片中蓋報導了一個村落的慘況,女主角說我室友感動哭了,他問妳呢?「太戲劇化了」,你可以少用幾次「黯淡的眼神」。這也許透漏了導演或是作者的自覺。這部電影由小說改編,對白精彩,意象鮮明,有點格雷安葛林的味道,例如南亞的異國、男主角對愛情與名利的取捨。

  Max雖然老是播吸血鬼的電影,有時也會播一些經典,在影音店或網路商場都遍尋不著的舊片,撫慰一些老靈魂,例如《逍遙騎士》〈Easy Rider〉、《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疤面煞星》〈Scarface〉........等。傑克尼克遜也是經典演員,從1969年的《逍遙騎士》到現在,40多年過去了,儘管身材發福,他亦正亦邪的臉部表情還是充滿戲劇性,不像有些從頭到尾面無表情號稱個性演員。HBO現正播出《幻世浮生》〈Mildred Pierce〉迷你影集,小說改編,凱特溫斯蕾和蓋皮爾斯擔綱演出,由《絲絨金礦》〈Velvet Goldmine〉的導演陶德海恩斯重現《遠離天堂》〈Far Form Heaven〉〈他另一部電影〉那個年代的氛圍。HBO想必拍多了給男性看的戰爭片、格鬥片,想拍一部給女性看的吧,可惜蓋皮爾斯的鬍子跟中分髮型不夠俊,凱特溫絲蕾演技好,但那個年代的服裝她穿起來也古板臃腫,可惜了這片的大製作。

  MOD的冒險旅遊台有兩個節目我會看,《媽呀!我在XX》〈Don't Tell My Mother〉跟《長路迢迢》〈Long Way Down〉,前者由迪亞哥主持,他跟老是介紹世界頂級旅館或敗金之地的美國人不同,專找一些冷僻的地方介紹一些讓人跌破眼鏡的風光,例如巴基斯坦的性虐情趣用品製造商店、委內瑞拉跟哥倫比亞邊界騎單車走私汽油,等等,還滿顛覆的。《長路迢迢》是伊旺麥奎格跟查理騎機車從倫敦到南非開普敦的跨洲冒險,重頭戲為穿越非洲腹地,這是一塊神秘、封閉的土地,路況時好時壞就看當地國家的建設或貧富。

  最近讀了一本書,《維迪亞爵士的影子》,維迪亞就是奈波爾,千里達出生印度裔英國人,1990年被英女王封為爵士,2001年獲諾貝爾獎。保羅索魯寫這本書時他還沒得獎,只是年年被提名年年落選,可能跟他對第三世界尖銳的冷嘲熱諷有關,也就是政治不正確。旅遊作家保羅索魯描寫奈波爾跟他持續了30年的友誼,最後奈波爾再婚的夫人不滿他為前任妻子寫訃聞,針鋒相對斷了連繫。當初保羅與遠從英國來的奈波爾在烏干達認識,奈波爾教導、鼓勵、提攜了這位後進,所以他稱自己是他的影子。有很多是描寫非洲的,讓我對非洲有了一層異於昨日的想像,也對這兩人熟稔似朋友。然後《長路迢迢》讓我審視眼見與文字的落差,當然保羅描寫的非洲並非今日的非洲。最讓我驚訝的是盧安達,盧安達在十多年前歷經一場種族大屠殺,短短時日死了一百萬人。經過血的洗禮,痛定思痛,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種族融合與先進的國家,單看他們平整無礙的馬路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