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從《破浪而出》到《火線交錯》

  我想談兩部電影,《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與《火線交錯》〈原名巴別塔Babel〉。

  我從聞天祥《影癡自助餐》的風月情色特集中看見簡介這部《破浪而出》,看後發現是一部嚴肅地探討信仰批判教會的電影。

  這是拉斯馮提爾早期的電影,情節單純有力,北歐的電影即使描寫強烈的情感也給人冷的感覺。電影中的女主角對愛情作了彷彿宗教儀式般殉道的犧牲,卻讓所有人誤解,對照宗教神職人員冷冰冰僵硬的教條,也許就是導演想要批判的虛偽冷酷吧。而村民醫生甚至母親等人對女主角的看法也可能是導演刻意要戳穿我們的刻板認知。從電影中導演試圖傳遞一個訊息,要瞭解一個人、一件事物表相之下的真實有多困難,我們又如何能輕易去評斷他人。他的另一部電影《白癡 》,也刻意打破個人的認知框架 ,電影開始時讓我們寄予同情的白痴,隨著劇情的發展才揭露真相,原來是一個詐騙集團。

  宗教在西方兩千年來透過教會的強勢控制,固然穩固了社會,然而個人的差異在其中又要如何取得個別的詮釋權。

  片中的女主角對宗教的虔誠一如她單純樸直的個性,她常在獨處時或教堂中自問自答,感謝上帝賜給她美好的愛──她的丈夫。所以當丈夫新婚離家到海上油井上工,她因為思念而禱告上帝讓他回家。沒想到上帝回應了她,她丈夫竟受了重傷被送回來。她悔恨交加,試圖贖罪。

  癱瘓在床的丈夫竟然提出奇怪的要求,他要她去找別的男人作愛然後回來告訴他細節,他說這樣能激起他的生機。單純又執著的女主角既生澀又生硬更宛如苦行般去執行這個任務。當她搭乘小船轉赴明知的險境時,她像耶穌受難時對天詢問,“父啊!你為什麼離棄我”?在這個時刻我們所有既定的世俗認知完全被打破,在她看似背德的行為背後,蘊藏著無比純潔動人的神聖力量。小孩扔她石頭,母親誤解她,醫生的錯誤診斷,教堂攆她出去,使她的死亡更顯悲劇性。

  然而導演這時將真正的神喻顯現,她的丈夫奇蹟似的復原,而許久以來沒有鐘的教堂鐘樓,遠遠傳來不絕於耳清亮的鐘聲。

  《火線交錯》也是一部關於誤解與隱瞞的電影,我不知道本片導演是否受到《破浪而出》的影響。

  這部電影一反《破浪而出》的單一而以多線敘事交代一把惹禍的槍枝。線頭從摩洛哥山區兩小孩玩槍誤傷美國的觀光客,打亂了一車西方遊客的行程。傷者美國家中兩個小孩由墨西哥保姆照顧,卻要趕回墨西哥參加兒子婚禮;槍枝來源的日本家庭中父女的相處等等。這些在開場時看似十萬八千里毫無關係的線,時而透過電視新聞聯結,到最後交織而成一幅有幸有不幸的組圖。

  這位很厲害的墨西哥導演名字很長,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他不只點出異國異族甚至同胞之間,強與弱不平等的詮釋與暴力,也指出親人間的誤解與難以言說的痛苦〈不只聾啞〉。他將《破浪而出》的點線擴大成天羅地網,我們作為網中一個有限的原罪的人,似乎逃不出分別心與偏見。我們也看見摩洛哥牧人家庭父權的強大讓兩個闖禍的小孩噤聲,卻也難掩親情的關愛。主動伸出援手的摩洛哥村民,不求回報的熱心誠懇,對比同車遊客的離棄。

  墨西哥保姆在不得已情況下私自決定帶兩小孩回家參加兒子的婚禮。婚禮前兩小孩看見傳統的殺雞方法目瞪口呆震驚不已,當然因為每天呈現餐桌上的是美味的雞肉,先進集體的殺戮有多殘忍是看不見的。回程關哨警衛咄咄逼人的盤詰讓開車的姪子終於發飆,差點釀成大禍。

  其中日本父女關係的那一段是更複雜的。聾啞的女兒正值青春叛逆期,母親的死更在父女間存在著歧異的觀點又不知如何彌平。父親只能在日常生活中透露關心,反而透過警察的話語〈母親的死法〉瞭解女兒的失落。而女兒不滿他人的歧視竟採取暴露下體作為抗議。有時候赤身裸體並非挑逗而是驚嚇,《破浪而出》《火線交錯》中都如此說了。觀看的對方在急於擺脫撇清的自我防衛下,刻板地作出自以為是的判斷。兩片中的醫生都是如此,反而《火線交錯》中的日本警察拋棄成見同情她接納她,讓她終不至跳落三十層高的陽台。所以母親的自殺在父女間只有詮釋,沒有真相。最後父親對警察關於自殺的更正,似乎也道出了贈槍的原因。

  身體與性在傳統社會中被禁錮、污名化。然在《破浪而出》中女主角的身體是救贖捨身的道場,《火線交錯》中日本少女將身體置於一種叛逆極地,不肯屈服又渴望肯定的求救訊息。然而多數人包括我們自己都作了刻板的解讀,「他人即地獄」,可是我們也常忘了,自己也是別人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