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紐約,電影,場景

  有人說遠行是為了回家。我們這次繞半個地球到紐約,似乎不能再遠了,再遠就近了。

  一個城市只用想像是不存在的,儘管影像文字再多也是他方,但記憶就不同了。記憶裡的影像雖然是雜亂不完整的片段,但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第一天去古根漢美術館,白色圓形溝紋的現代建築裡頭別有洞天。我最喜歡它展場的動線,沒有階梯的樓梯,如螺旋般迴旋而上,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展場。這個現代建築對面不遠處就是古典建築的大都會博物館,對稱齊整充滿直線之美的偉大古希臘聖殿,展示內容龐大到有羅浮宮的陣仗,我在禮物區逛一圈就落荒而逃。

  三年前我們去巴黎沒看見畢卡索〈休館〉,也沒看到印象派,原來都到了紐約了。大都會、古根漢、現代美術館都展出了它們之中最經典的畫作。例如梵古的《星夜》就在現代美術館〈簡稱MoMA〉。古根漢除了一些印象派畫作還展示了某位攝影師的作品,這位攝影師早年幫香菸拍廣告,他展出一些非常浪漫的作品一如我們對牛仔的想像。有一些是集錦照,他將掐頭去尾的女體與車身機身船身並列,讓我想起《神鬼玩家》〈Aviator〉中,男主人翁〈霍華休斯〉對飛機機體有如情欲愛戀的描繪。

  有些事物是無國界的,網路、天氣、風景、藝術、食物、家務。

  古根漢讓我驚喜,MoMA讓我覺得飛這麼一趟非常值得。我看到了印象派的精髓,當我站在梵谷的《星夜》和《橄欖樹》前,簡直像作夢。還有畢卡索把時間的流動儲存在一個平面上,我覺得他就是繪畫的普魯斯特,或說普魯斯特是文學中的畢卡索。其他如馬蒂斯在平塗的色彩中還釋出空間的深度,莫內的蓮花,克林姆的《公園》,莫迪利亞尼的長脖長身裸女。塞尚、高更等等大師們都在這裡聚會。莫內的蓮花池就佔滿了一面牆,我懷疑他是怎麼作畫的,可能要站在百米外看準要畫哪一筆,再衝過去畫。中庭有一些雕塑,畢卡索的《羊》從後頭看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喔對了!還有後現代安迪沃荷的康寶濃湯,瑪麗蓮夢露,貓王。他是繼印象派之後解構了繪畫的意義與美感,並直接嘲諷了現代人生活的無聊與一致性。

  紐約充滿了典故、電影場景、名店、名街等等。第五大道上的蒂芬妮與《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帝國大廈與《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金剛》〈King Kong〉,紐約公共圖書館與《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央車站,中央公園,中央公園裡頭的畢士達噴泉讓Jessica留連不去,這兒是HBO迷你影集《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中的場景,開頭與結尾都在這。噴泉中的美麗天使雕像也讓鴿子留連不去。

  華爾街與金牛,洛克斐勒中心,克萊斯勒大樓、川普大樓,自由女神。跨年倒數的時代廣場,這兒是地鐵的總匯,方便各路人馬來此聚集。新的蘋果大樓,樓前模仿羅浮宮的玻璃入口,充分顯露它科技結合藝術的企圖心。黃昏時從帝國大廈頂樓看整個曼哈頓及其外圍,櫛比林立的高樓真的如叢林般,燈一盞盞亮了,在有如帷幕的夜空中,假得像夢境。

  然而最讓我震動的是中央公園旁約翰藍儂舊居的樓前,跨過馬路公園入口不遠處有一個圓形紀念地標和沒有草莓的草莓園。地標圖案上頭是他最有名的歌名《Imagine》,有人送花有人寫長信給他,旁邊還有守候的歌迷,但槍殺他的也是歌迷。

  這次的紐約行大都由Jessica導覽。我們還搭地鐵到終站的科尼島,這裡好像天涯海角世界的盡頭。《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中科尼島是避世之處,科幻片《極光追殺令》〈Dark City〉中永夜裡的陽光貝殼海灘也彷彿由此遠眺。我們走到延伸出海的木橋頭,在五度C的大晴天中享受如鱗片般跳躍的波光,一無遮蔽的日照溫暖。

  另一個晴天我們從曼哈頓下城碼頭搭渡輪到史塔田島,從渡輪尾看岸上群聚的摩天樓越來越遠,眼前渡輪拖曳的浪花,此情此景不就是賈木許《漫漫長假》〈Permanent Vacation〉結尾的同一個地方。中途可以看不遠處的自由女神,以及她身旁早期移民隔離檢疫的艾利斯島。也許美國沒有古老的歷史,但百年間這個國家、這個城市的變化,恐怕不是百年前的人們可以想像的。

  因為《美國情緣》〈Serendipity〉這部電影,我們吃到了全紐約最好吃的巧克力奶昔和派。《阿甘正傳》〈Forrest Gump〉阿甘的蝦餐廳,科尼島比賽的熱狗店。Jessica帶領我們拐彎抹角找到《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影集中凱莉的家門口,途中經過一家赫赫有名的同志酒吧“石牆”。這裡是1969年同志運動轟轟烈烈的緣起,在黑夜初臨寂寞的巷道中,她毫不顯眼的店前只有熠熠閃爍的霓虹店名提醒你她璀璨的歷史。紐約大學在街區中以校旗標示,否則與店家幾乎無法辨識。

  百老匯罷工我們正巧趕上,不過我們選的表演在核心外圍的小劇場。Jessica選了一齣《藍面人》〈Blue Man〉,沒有言語,只有影像音樂與字幕輔助的打擊樂表演。三位演員都臉上藍彩,身藏彩色汁液,打擊時會噴,所以前面五排的觀眾要穿雨衣〈我們坐第五排〉。這是一齣互動的劇場表演,在過程中笑聲驚嘆不斷。

  行前伍迪艾倫成為我的偶像,紐約也是之前他電影的主要場景,近年才離開紐約到倫敦。想到這個城市孕育了他也給他靈感創作,讓美國的電影提升到大師級水平,我想這個城市有它與眾不同之處。

  絢爛因為短暫所以美麗,離開繽紛的紐約來到田園家居的休士頓,我才有時間記錄這趟紐約行旅。紐約與休士頓的不同可以這麼說,假使紐約是《慾望城市》,那麼休士頓可能有《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我想我不會再來,所以我用力記住它們。〈2007年11月〉

圖片由Jessic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