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12怒漢:大審叛》《內陸帝國》《德瑞克賈曼》《红氣球》《十分鐘後:提琴魅力》

  根據1957年舊片新詮釋的《12怒漢:大審叛》〈12 Angry Men〉,是俄國片,導演米亥可夫是《烈日灼身》〈Burnt By The Sun〉的導演。一看就知道是法庭戲。法庭戲其實超省錢,場景簡單〈這部片中刻意讓它更簡陋〉,但其中的辯論與演員的演技就相對的非常重要。當然電影還能將少年的孤單與陪審團的生殺定奪作對照剪接,加上事件的回顧或回憶中意象的連結。

  電影中一個車臣少年被控謀殺他的養父,12名陪審團要確定他的罪狀。為什麼叫大審“叛”?因為這個結論必須12個人無異議通過才算數,而原先看起來沒有爭議的“有罪”〈因為少年是弱勢、不會俄語,這些人又急於離去,想草草了事〉,卻因為一個人的反對而展開精采的對話。我們看見12個不同背景、職業、視角等等的人對生活、生命的不同詮釋,最後峰迴路轉的轉折再轉折,非常驚人!我感覺導演在對這個世界的悲觀基底下,仍努力地想透過人性的一絲悲憫,給予機會給予救贖。這部片我要感謝贈票的人,因為我在售票櫃上看見本場次已售完的牌,而小姐告訴我有一人已離去要贈票。

  因為是大衛林區所以我看《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這部長達180分鐘的夢囈,完全無跡可循。我只能說,假使一幅畫讓時間停格,文字儲存了時間的流動,那麼電影就是時間的魔幻。從一個像巫婆的鄰居的造訪,女主角彷彿愛麗絲被兔子領著捲入時間的皺摺裡,開始了魔法般的旅程。不知道夢是電影或電影是夢,一覺醒來,巫婆還在,而時空是個迴圈,什麼事也還沒發生。

  《德瑞克賈曼》 〈Derek〉就是在講德瑞克賈曼這個因愛滋辭世的同志導演。由蒂妲史雲頓〈《美麗佳人歐蘭朵》的男女主角〉開啟了與賈曼的生死對話,滿溢感性與思念。他的電影風格來自他的繪畫,他導演的《愛德華二世》〈Edward II 〉,舞台與影像交織,古今並置,風格強烈震撼人心。社會對同志的壓抑讓同志的生命波瀾壯闊,在藝術上更是另闢蹊徑,引領風潮。當然是以生命作代價的。

  去年侯孝賢拍了一部《红氣球》〈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原來是向這部1956年的《红氣球》〈The Red Balloon〉致敬的片。34分鐘的短片講小男孩與红氣球的跨界情誼,沒有對白,很可愛生動自然想像。是個美好的34分鐘。

  最後我想說十分鐘的影片,《十分鐘後:提琴魅力》〈Ten Minutes Older:The Cello〉中的兩段時間描述。

  貝托魯齊《水的故事》,有點像中國的黃粱一夢。老人在樹下吹笛,青年去拿水,遇見一個女子,他幫她修機車。瞬間他們相愛結婚生子,孩子長大,買新車,車禍,時間的流逝彷彿翻書頁。在車禍現場的林子他覺得熟悉,於是走進去,老人還在吹笛,問他怎麼拿個水要一個上午?他恍然大悟般撲跪在老人身上。

  另一部麥可雷德福的《沉溺星際》,類似現代的李伯大夢。太空人〈007首部曲的男主角飾演〉航行星際80光年回到地球,家中一個老人正等著他,擁抱、流淚,臨走老人叫了年輕人爸爸,我們才恍然,時間不是絕對的。古時這樣的傳說每個民族幾乎都有,外星人一定來過地球。

  影片開頭的引言我抄下來,此情此景的描述者應該是神:

   一如回頭遙望

   數千年前的群山

   起起落落

   彷彿水中波紋

               ──印度毗濕奴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