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鐵面無私》

  剛剛邊吃飯邊看電視,一部1989年的《震憾大陰謀》〈Dead Bang〉,是“憾”而非“撼”,這個翻譯很奇怪,是因為片名有雷同的嗎?不管啦,這片算是爛片中的好片,由當年的帥哥唐強生主演,導演是約翰法蘭克海默。看電影時我邊想等等一定要查查這個導演是誰?原來他也是《冷血悍將》〈Ronin〉的導演。為何我這麼好奇?因為在電影中他很認真地把伍迪艾倫嘲笑了一番。

  主角是個諸事不順遂很廢的加州兇案組警察,在聖誕假期中負責調查一件殺警案,前面我沒看到,後來據他說是因為抽籤抽到最短的,當他去搜索時對方說要告他告到破產,他回說太遲了,我前妻已經先你一步了。跟他辦這件案的相關人員,各個都給他惡評,例如宿醉、爆粗口、綁架、暴力等等,人緣差到上級要他去給警察的精神醫師作評估,否則他就不能再繼續。當他難得一本正經去見醫師時,醫師要他別緊張就當朋友聊天好了。這時他微笑了一下,醫師問他笑什麼,他不語醫師卻窮追,他於是爆笑說他很像伍迪艾倫,醫師登時翻臉說即使是精神醫師也不願被嘲笑,當然不給他過關,他最後還是用暴力威脅,可見精神醫師還是怕瘋子。我心想這動作片的導演對伍迪艾倫是很不爽吧,就憑他那長相跟喋喋不休,名聲地位就那麼高,而且一呼百諾,一線明星就趕集似的到來〈雖然票房不怎樣〉,很沒天理啊。

  美國電影跟警察有關的爲什麼這麼多,警察形象可以有好有壞有搞笑有智障,為什麼台灣就幾乎沒有,這很奇怪的好像有什麼禁忌似的。前幾天Cinemax播的《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也是警匪片,1987年出品,講1930年禁酒時期芝加哥警察跟黑幫的鬥智。美國的禁酒令從1920到1933年,因為宗教的原因,但執行與法令間卻有很大的空間與落差。所以事後來說這個取締私酒的合理性就已經先被大大質疑了,但是電影還是要把正義跟邪惡的對立原因鋪陳出來,好讓故事有張力。

  電影開始就講因為禁酒令,所以私酒這一塊就成為黑幫爭食的大餅,艾爾卡彭就是芝加哥的龍頭老大。我後來查了一下,艾爾卡彭真有其人,至於警方的主導者艾略特奈司〈凱文柯斯纳飾演〉可能就是杜撰的吧。本片導演布萊恩狄帕馬另一部1983年的《疤面煞星》〈Scarface〉,也是講艾爾卡彭的故事,可見這個人對這個人十分感興趣啊。

  一個小女孩因為媽媽生病所以幫媽媽到街上一家店買東西,剛巧碰上黑幫向店家強銷啤酒,店老闆拒絕了,他們走時留下一個公事包,小女孩好心地拿著這個包追出去,轟然一聲大爆炸。奈司就是財政部派來的聖戰士,他說他捍衛的是法律,但是首戰就失利淪為笑柄,因為警察跟黑幫已經沆瀣一氣,所以他面對的除了黑幫還有腐敗的警察同仁。他只好另起爐灶,成立一個新四人小組〈包括史恩康納萊、安迪嘉西亞〉。

  幫派的手段無非行賄與威脅,當對這個小組行賄失敗就改用威脅了,尤其奈司是個有家室的人就容易得多。勞勃狄尼洛飾演黑幫老大,除了嘲諷禁酒、挑戰警方、對奸細手下的殘酷手段、還有影片中大肆渲染他的奢華氣派儼然帝王名流〈流氓〉,與奈司這邊的素樸成為對照。整部電影中的數次交手都很精采,例如在美加邊境與加拿大騎警合作的取締行動,史恩康納萊拿一個死人再讓他死一次的殺雞儆猴,加拿大騎警不明就裡說我不贊成你們的作法,奈司回答因為你不是芝加哥人,讓芝加哥的刻板印象更深刻。還有最後車站的對決,驚險的嬰兒車橋段就是從俄國默片,艾森斯坦的蒙太奇經典《波坦金戰艦》〈Bottleship Potemkin〉中奧德薩石階而來。

  電影或電影中的人對於禁酒其實也不以為然,像史恩康納萊雖然嫉惡如仇也有在家中飲酒的習慣,影片結尾時記者問奈司:聽說禁酒令要撤了你怎麼想?這種態度讓黑幫與警方的勾結似乎更容易,甚至法官也不能免。例如最後以逃稅起訴艾爾卡彭的審判庭,當法官宣說陪審團要與隔壁對調,引起法庭大亂,因為陪審團已經被收買。奈司其實只向法官謊說名冊上有他的名字,法官馬上願意作對調的妥協。這說明了集團的力量是多麼強大,有如天擇的無情,“清官總是最先被淘汰”〈中國作家吳思的名著:《潛規則》〉。

  還有一句不知是誰說的名言:「沒有任何人是不能被取代的」,用在艾爾卡彭身上更顯著。根據史實他入獄八年,這位當年權傾一時的芝加哥“地下市長”,出獄後已經沒有影響力,48歲病死佛州棕櫚島。而他入獄期間黑幫也沒有消失,禁酒令雖已解除,因為禁毒,毒品再度成為黑幫爭食的大餅,這個故事又可以一字不漏再說一遍。而且反毒正如火如荼,一點也不會像現在講禁酒般尷尬。